優秀設計師
火照和插座。
福安窯出土的醬釉提梁壺。
清福安窯青釉瓷權。王蕾 攝
福安窯遺址。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
文\??刊特約撰稿 王蕾 顏建超
隨著南海水下考古工作的不斷開展,南海水域出水的文物越來越多,其中數量最多的為瓷器類文物。這些瓷器十分精美,做工細膩,工藝成熟,基本都是景德鎮窯、龍泉窯、磁州窯、耀州窯、漳州窯等著名窯口燒制的,暫未發現有海南本土燒制的瓷器。那么海南本土有窯口嗎?又是燒制什么類型瓷器呢?
根據海南考古調查工作結果,目前已知海南島上的古代窯址共有25處,主要分布在澄邁、儋州、瓊海、萬寧、陵水、三亞等10個市縣。這些窯址中,只有澄邁縣的福安窯進行過科學、系統的考古發掘工作。
福安窯屬于龍窯系統
可能由福建地區
遷瓊移民攜帶而來
澄邁縣現保存古窯址共有8處,分別是碗灶山、碗灶墩、缸灶墩、促進山、深田山、紅泥嶺、南富山和深涌嶺,是目前海南省已發現古窯址最多的市縣。這些古窯均分布在高嶺土較為豐富的礦產附近,且臨近南渡江或其支流。
福安窯位于澄邁縣福安村附近的促進山上,1964年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澄邁縣文物調查時發現。當時調查人員根據地表采集的少量陶瓷器殘件初步判斷該窯址為元代窯址,之后就沒有進行過考古發掘確認。直到2002年和2004年,考古人員才前后兩次對福安窯進行考古發掘。考古人員根據發掘出土的瓷器釉色、器型特點等進行分析,推斷窯址年代應為清代。窯址兩次發掘面積達550平方米,共清理出5座窯爐遺跡和3個陶瓷器廢棄物倒放堆積,遴選出土陶瓷器六千多件。
根據窯爐殘存的布局特征與形制結構來看,福安窯屬于龍窯系統。龍窯大多依山而建,窯身傾斜,頭低尾高,形似長龍,故稱之為“龍窯”。龍窯主要由窯頭、窯室與窯尾等三個部分組成。火膛位于窯頭,具有進柴、點火與送風的作用。窯室是裝燒坯件的空間。后期的龍窯又增加了投柴孔、擋火墻、窯門等結構。這種窯爐結構可保持空氣順暢流通,燃燒充分,火力旺盛,比較適合大規模批量式燒造陶瓷器。福安窯窯爐屬于龍窯發展的最后一種窯型,即橫室階級窯,也叫斜底障焰柱式龍窯。這種窯型燒造時期偏晚,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如福建地區在明末清初時就出現了橫室階級窯。福安窯窯爐的型式特點與福建發現的屬龍窯系統的橫室階級窯結構較為相似,應是受到了福建古窯的一定影響。目前海南有很多村落是兩三百年前由福建遷徙而來的百姓的后裔。這些依據足以進一步推測,海南島的陶瓷燒造技術,至少澄邁地區的古窯燒造技術,可能是由福建地區遷瓊移民攜帶而來的。
福安窯發掘出土了大量窯具。根據不同功能,一般將窯具分為墊燒具、支燒具、匣具和測試具四大類。而福安窯主要出土了墊燒具、支燒具和測試具,暫未發現有置放胚件的匣具,也就是通常說的匣缽,但是發現有上百件匣缽蓋,這也是福安窯采用匣缽燒造技術的有力證據之一。
福安窯出土的墊燒具有墊餅、墊具、齒邊墊餅、墊托等;支燒具有缽狀支具;測試具則有火照。在眾多窯具中,墊餅是福安窯發現最多的,多達萬件以上。墊餅是碗盤類小底器物裝燒時作為墊隔物用的,其形近似扁圓餅狀,大小不一,厚薄有別,故稱之為墊餅。
福安窯出土的火照共有10件。火照是中國古代工匠在燒造瓷器時,用來測試窯內溫度與觀察釉的呈色的工具,也叫試片。一般是用殘坯件稍微改做的,實際就是一片碗坯或其他殘坯片。坯片下部呈尖狀,便于插入專門的插座中,上部較平且施了釉,中部有一小孔。火照插座放置在窯床前端靠近窯門處,便于窯工在燒制過程中將長鉤伸入觀火孔勾住插座上的火照并取出查看,以判斷窯內溫度和釉的成色。
出土的文物器型豐富多樣
不少器物具有地方特色
福安窯出土的文物器型豐富多樣,主要有碗、罐、壺、碟、盤、煙斗等百姓日常生活用品,以及人頭像、孔雀、鴨頭、青蛙、龜等仿真器物。其中,瓷器釉色有青釉、青黃釉、醬釉、褐釉和青花等。紋飾裝飾方面,大部分瓷器的釉上或釉下均未飾任何色彩或繪制任何紋飾圖案,這種瓷器俗稱“素瓷”。但也有少部分瓷器裝飾有較為簡單的紋飾圖案,如少量的瓷甕飾有蛙紋、斜紋、水波紋等。蛙紋是海南島南部黎族生活中較具有代表性的一種紋飾,是黎族文化的特征之一。瓷碗是福安窯出土最多的一種器物,但只有其中的青花碗繪有紋飾,主要有團花紋、花草紋、水草紋、菊花紋、蓮花紋等,個別器物內底或外壁還有銘文。
福安窯出土的其他日常生活用品,如清代瓷煙斗,也是比較具有地方特色的,是海南島首次發現的古代吸煙器具。出土的只有煙斗,未見煙桿,煙斗底部側面開有一孔,應為后期配竹制或其他材質煙桿所用。廣西合浦縣上窯發現的3件明嘉靖年間瓷煙斗,被認為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先民吸煙最早的證據。福安窯發現的清代煙斗既是海南島陶瓷燒造技藝由大陸傳播而來的佐證之一,也說明了清代時期海南島民眾吸煙習俗較為流行。
還有一種造型奇特的瓷器,叫瓷權。權,即秤錘,又叫秤砣,與衡(秤桿)相佐,是中國古代度量衡中的衡器,即用來稱重量的器物。在古代為了征收賦稅,稱量財物,支付黃金以及鑄造錢幣等,以衡為桿,以權為砣,進行稱重。目前已知我國最早的權是戰國時期流傳較廣的秦權和楚權。歷史上,權的材質有鐵、銅、瓷、石等,其造型有圓形、方形、瓜棱形、葫蘆形等。權是考證、研究古代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計量的實物,是我國古代度量衡發展的重要實物依據。福安窯出土的瓷權,對于海南古代社會經濟、民間生活狀況等問題有一定的研究意義。
裝燒工藝水平一般
為批量生產日用生活器皿的商業性民窯
根據發掘清理后的情況來看,福安窯出土的瓷器數量比陶器多,但完整器物比較少,大多為廢棄的殘次品。這些數量眾多的殘次品中有許多是膠結在一起的,有的是同一器型相互膠結,有的則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器型相互膠結。少則幾件,多則十幾件,最多的有上百件器物相互套疊膠結在一起。這種現象反映了窯工在具體工序操作中存在一定的疏忽,較為隨意馬虎,同時更反映出其裝燒工藝發展水平較為一般。
結合殘次品的膠結特征,以及出土的碗、盤、碟等器物底心釉面上有露胎環特征和大量的墊燒窯具,說明福安窯在燒造方法上應該采用的是澀圈疊燒法。這是一種較為粗簡的裝燒方法,坯件在施釉入窯前先在其內底刮去一圈釉面,形成一露胎的環狀澀圈,然后將疊燒器物的無釉底足置于其上,與澀圈相吻合,并逐層重疊置于匣缽內。這種疊燒方法工藝簡單、產量高、成本低,適用于生產大眾化的低檔瓷,多為中小型窯所使用,能夠滿足社會上日益增長的生活用瓷的需要。但因此產生的缺點是成品質量較差,制作粗糙,成品的殘次品所占比例也非常高。
盡管福安窯只是一個批量生產民間日用生活器皿的商業性民窯,其成品較為粗糙,觀賞性不強,但其考古意義十分重大。福安窯的考古發掘工作不僅填補了海南建省以來在窟址考古發掘上的空白,也讓我們對海南古窯的文化內涵及窯址類型有了初步的認識。而出土的文物也為研究海南古代陶瓷工藝提供了新的資料,為探索明清時期海南手工業的生產狀況、商貿流通等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實物依據,為探究當時海南民間的生活狀況提供了可能。
作者:王蕾 顏建超
來源: 海南日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