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設計師
今年春季,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團隊確認在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發現江西大鯢野外純種種群,江西大鯢也成為目前我國首個遺傳身份明確且野外穩定繁殖的中國大鯢純種種群。
這不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俗稱娃娃魚的中國大鯢存在隱存物種。2018年,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車靜所帶領的團隊在全國范圍內收集了上千份中國大鯢樣品,基因組分析結果意外發現中國大鯢并非單一物種。研究數據顯示,中國大鯢至少有5個物種。同時,研究團隊還在養殖場種群中意外發現另外兩個獨特支系,加之據記錄分布于海拔4200米的青藏高原種群,推測中國大鯢有可能包括8個物種。
中國大鯢曾廣泛分布于長江、黃河及珠江流域的18個省份。自20世紀50年代起,由于棲息地連續遭到破壞及人為過度捕捉,中國大鯢野生資源迅速減少。為尋找中國大鯢野外種群,科研人員在全國各地野生大鯢歷史分布區、自然保護區開展問卷調查。“我平時不定期在轄區的溪流附近巡查、夜觀時,經常能看到娃娃魚,大的有七八斤、80厘米左右,也看到過大概10厘米的娃娃魚幼苗。”早在2019年7月,九嶺山保護區大杞山站站長彭勇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的交流,就讓研究人員眼前一亮――大的七八斤,說明確實是大鯢而不是小鯢或者蠑螈;小的10厘米,說明還有野外繁殖種群。
當時,研究人員跟隨彭勇溯溪調查,發現4只大鯢。無損采樣和遺傳鑒定后,研究人員更是興奮。綜合形態學和遺傳分化證據,研究人員最終將其描述為一個新種――江西大鯢。調查發現,不僅在保護區內,靖安縣當地大鯢養殖場內的種群也是本地純種。
為進一步摸清江西大鯢的野外分布區域和生活史,以便更科學有效保護這一種群,車靜團隊與江西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年華團隊以及保護區開展了為期兩年的監測,不僅觀測到了新孵化幼鯢的覓食活動,還找到了野外繁殖洞穴,這些區域也是未來棲息地保護的關鍵區域。
“目前調查顯示,江西大鯢種群是一個單點分布的孤立種群,該種群可能面臨數量較少、相對孤立以及棲息地環境變動等困難,亟須建立相應的保護行動計劃、開展搶救性保護工作。此外,綜合考察和比較研究提示,相較于通常以水域范圍設置的水生生物保護區,能囊括山、水生態系統的自然保護區設置對大鯢野外種群的保護將會更加有效。”車靜認為,進一步在全國范圍,特別是保護區內開展系統的野外調查,有望發現更多類似的純種野生種群。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18日 14 版)。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