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設計師
來源:解放軍生活·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胡勇華
來到瑪瑙灘,是在2012年12月1日。灘上,亂石飛濺,數十噸的大卡車,被大風吹得如蝸牛般爬行。官兵們在通向雷達陣地的120級臺階上頂風前行檢修裝備,他們穿著大衣,戴著手套,可寒風還是滲入體內,陣陣寒意從頭侵到腳。
跟緊了,略一定神,看著他們被風沙吹過的臉龐,第一印象閃電般定格:滿手老繭、皮膚黝黑、牙齒潔白、笑容燦爛,這是一群樸實的陽光大兵!
面對艱苦環境,雷達站官兵養成了樂觀向上的精神
那一刻,我是祖國的“眼睛”
清晨,瑪瑙灘從沉睡中醒來。
下士武力濤早早就起了床,他今天擔負值班任務。“這是我最神圣的職責!那一刻,我是祖國邊防線上的一名‘千里眼’!”他激動地告訴筆者。
雷達站四周全是茫茫戈壁灘與亂石山,如一座“孤島”矗立灘上。近幾年,雖然經歷了3次轉隸調整,但連隊官兵始終將“大漠守邊關、戈壁鑄忠魂”烙在心中,連續多年空情保障零差錯。由于常年擔負警戒值班任務,每天早晨太陽剛出地平線的時候,雷達站就莊嚴組織交接班,把使命與責任扛在肩上。
7時30分,武力濤和其他幾名戰友整裝列隊,邁著整齊有力的步伐走進指揮室,領受當天屬于自己的那份榮光。
遙遠的地平線上,一輪紅日徐徐升起,一道道霞光染紅了戈壁灘。
“今天的主要任務有……”教導員徐自才洪亮的聲音響徹戈壁灘。
接過父輩們手中的槍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雷達站最高處,矗立著雷達天線,如神圣的碉樓屹立在戈壁深處。在雷達站任何一個地方,抬頭就能看到這座山。站在山頂,直落20米,俯看如戰地黃沙,仍能感受到陣陣的涼意。剛滿18歲的尚無號和班長劉帥正在值班,他們的任務是邊境空防預警。
站在山頂遠眺,一片戈壁,西側接壤蒙古,大噸位集裝箱貨車川流不息;東南側高速公路,大小車輛來來往往。
“每次值班,都很緊張、很興奮。為祖國和人民預警放哨,以前總覺得這種事離自己很遠、不真實,現在卻成了每天的日常生活,我感到自豪、驕傲!”2017年7月進來的周榮凱激動地大聲說。
“小周的二爺爺和大伯父都當過兵,都是在邊遠艱苦的地方,還立了功。”班長于國榮告訴我們,“2017年12月,正在上大學的小周參了軍,又主動申請到最艱苦的地方當兵。”
“來到這里后,才對父輩們的那種軍人情結有了深入的了解,也才知道軍人的使命和擔當。”小周神情凝重地說,“我們是祖國的眼睛,為祖國預警放哨是我們的責任。只要進入值班狀態,就渾身來勁!”小周緊緊盯住三尺熒屏,仿佛這熒屏就是父輩們親手交給他的槍。
正如小周所說的,預警哨兵就是祖國的眼睛,隨時都要做好戰斗準備。去年7月,他剛剛下連,便遇到大型演習任務,雷達站作為任務保障點,全站官兵嚴陣以待。風沙里,他們在自己的戰位上沉著應對,圓滿完成任務,受到上級好評。
只有純爺們兒的灘
“在灘上,只有純爺們兒一樣的軍人,沒有別的人!必須具備強健體魄、鐵一般的意志。不習武、不精武,不是合格軍人!”瘦小精悍的站長顧積軍斬釘截鐵地說。
“全部帶到訓練場,3公里越野!”光說不練假把式,顧站長當即喊來值班排長汪濤,集合部隊。
營區門口,一條通向省道的小路就在眼前,說是路,其實就是連隊官兵和補給車輛在戈壁灘上碾軋出來的土路,后來翻修成水泥馬路。這條3.7公里的水泥路是雷達站進城的唯一通道。強勁的戈壁風從嘴里拼命往肚子里灌,吹得人都站不穩,瞇著眼睛一看,官兵已開跑,一路上設有好幾道杠的距離標記。
這么大的風,能跑得動嗎?“啊”,一聲沖刺過后,二級軍士長魯政平跑到我們面前,14分15秒……106分!
“戰爭不分天氣好壞,既然守在戈壁灘,就要適應灘上的氣候,練好本領。”顧站長驕傲地介紹,就是在這條獨特的“S”形跑道,連隊官兵在大風中練體能,在沙塵天練估高測距,在漆黑的夜晚練捕捉目標,條件越惡劣越練習,練臂力、練定力、練毅力……練得多了,自然就跑得快!
灘上處處情誼濃
在灘上,這群年輕士兵們的感情也很“純爺們兒”。下士萬慶彬清楚地記得,2017年9月,雷達站遇見了歷年來最大的一次洪水,他正在山上戰斗值班,站長顧積軍在戈壁灘上帶領大家堵洪峰,急得嘴起泡。由于已經連續兩頓沒吃上飯了,回去后,他把連隊剩余的肉和菜燉成一鍋,讓大家盡情地吃飽。看著站長那憔悴的模樣,戰士們流著眼淚吃完這鍋帶著情誼的飯菜。
2016年10月的一天中午,戰士陳可柏突然惡心頭暈,由于風大天寒,一天一個班次的地方班車暫停營運。那天晚上,教導員徐自才一夜沒合眼,安排衛生員王典琛反復用濕毛巾敷他的額頭。第二天上午,當戰士們把陳可柏送到車上時,突然狂風大作,人都站不穩。“快擋風,別讓他著涼!”戰士們手挽著手,身貼著身,筑起了一道暖暖的人墻。治療1個月后,陳可柏被醫生告知不適合再在戈壁灘上,可他仍堅持回到雷達站,理由非常簡單:“不跟戰友們道個別,我一輩子心不安。”
瑪瑙灘有“文化”墻
剛到雷達站,對戈壁灘上沙塵暴的印象特別深刻,不光風力大,吹在臉上還帶著沙粒,總覺得臉上有東西,怎么擦也擦不干凈。
作訓參謀陳超告訴我們,灘上高溫高寒高鹽,腐蝕性極強,在灘上待的時間長了,臉上都會長斑。
是啊,我們一路上看到,路邊的鋼架子都生銹了,何況人臉呢?
常年待在灘上的二級軍士長何永宇說,因為灘上大風腐蝕性強,好多電器設備都不同程度地“停工”。盡管灘上信息閉塞,生活單調,但文化氛圍濃厚。菜園文化、石頭文化、格言文化、戰斗文化……像血液一樣,融入官兵的戈壁生活。這也印證了一句老話:越是貧瘠的土地上,越能結出燦爛的文化之果。
營區圍墻上,刻著“善戰·血性·擔當”6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進入樓內大廳,墻壁上印著雷達站的站魂:“身處一線、創造卓越、挺在邊關、自強不息”。
類似這樣“有文化”的墻壁,雷達站隨處可見。最大的一塊墻面上噴上了“扎根邊疆以戈壁為家,獻身使命與雷達做伴”18個紅字……這些文化墻見證了時代的滄桑巨變,形成了獨特的戈壁文化,構筑了雷達站官兵的精神家園。
“印象毛道”燦爛了整個灘
在灘上,最具文化韻味的要數菜園子了。那是雷達站官兵最喜愛的情感家園。
菜園子建在戈壁灘上,四周空曠,是灘上“風水”最好的地方。圍了30多米的圍墻,有了圍墻,菜園子里的風明顯小了許多。菜地共有10塊,總共面積有6畝之多,種有西紅柿、黃瓜、豆角、蘿卜、辣椒、茄子等20多種蔬菜瓜果,綠油油的,長勢喜人。這些綠色植物可都是全站官兵的心肝寶貝。
“灘上種菜不容易。菜園里的土都是一代代官兵精心呵護出來的。”司務長豆強奎說。豆強奎來到這里雖然只有4年,但他像熟悉自己一樣熟悉灘上的生活。作為司務長,他最清楚這塊菜園在戰友們心中的分量。凡有空閑時間,大家都會自發來到這里,澆水、捉蟲、除草、搭架……時間一長,菜園慢慢變成了文化園地。刻有格言警句的石桌石凳別具一格,占滿了菜園四周。官兵們自拍的菜園風光和生活剪影,被整理鑲嵌在了連隊墻上。尤其是這里的“印象毛道”墻最引人注目,這些官兵的印象燦爛了整個戈壁灘。
王春林持槍飛躍的動作非常炫酷
“印象毛道”上有一張照片叫《持槍飛躍》。一名戰士右手緊握鋼槍,騰空飛躍在戈壁灘上。“這是上等兵王春林在訓練時的一個剪影,因為刻苦訓練,王春林成為同年兵中第一個單放值班的戰士。這張照片,就是他在連隊訓練時被戰友抓拍的。”徐教導員告訴我們,王春林退伍后,因素質過硬被多家用人單位爭搶。后來他給連隊戰友打電話說:“越是艱苦的地方越是干事業的好地方。吃了毛道的苦,世上就再沒有吃不了的苦;經過了毛道的鍛煉,世上就再沒有干不成的事。”
(解放軍生活·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