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設計師
寶山的歷史,雜糅著江南鄉土傳統,又帶有強烈的自強革新精神,這和江南自宋南遷之后長期社會經濟繁榮和技術進步密不可分,但根本原因還在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寶名系列之前曾經介紹過寶山名字的由來記和寶山行政區劃變遷,這次就來說說寶山更早以前的故事,滄海百年桑田的那些往事。
話說很久以前,從嘉定外岡到金山這一條斜線被稱為“岡身”,也就是過去的海岸線。“岡身”以東就是東海,一片礁石橫斜,暗潮涌動,海藻豐饒,魚蝦恣意游蕩的蒼茫之地。滄溟之下,大自然運用江流海潮頂托之功,暗暗沉積長江滾滾而來的大量泥沙,最終將這一片淤積成陸,它用5000多年的時間為我們生動演繹桑海變桑田的宏偉奇觀。不由贊嘆一句,天地自是鬼斧神工,果然好神奇!
《長江口岸線歷史變遷圖》動圖
從晉到唐早期,寶山一線岸線發育得很快。羅涇、羅店、月浦、盛橋、劉行、楊行、顧村、大場逐漸躍出海平面。其中:
羅涇地區成陸始于西晉(公元265-316年),梁代(公元502年—557年)域內已建蕭涇寺,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東部沿海已筑“捍海塘”。
羅店成陸于唐代略前,宋朝起始有漁村,南宋時已有黃白涇等村落,元代至正年間起逐漸成為大鎮和南北交通樞紐,盛產棉花、棉紗和紡織品,從安徽的徽南一直到陜西,南北交融、人丁興旺。
大場成陸于南朝梁天監年間,為古吳淞江當時的出海口。據說是因為宋時建了很大的鹽場,所以叫“大場”。(清光緒《寶山縣志》:大場鎮,在縣治西南三十里,宋時置鹽場于此,而得名)宋元明時期大場作為商業活動的通海港口,當地生產的棉布已經銷售到浙閩及海外地區。和大場同時代成陸的還有顧村,劉行,大多也以捕魚為業。
上述這些地區是寶山地區最早的發源地,從他們的發展脈絡來看,基于農耕的大陸文化和基于海運的海洋文化,在寶山成陸伊始就如同寶山的任督二脈,支撐起寶山未來千年發展的大體格。
至宋朝,寶山的海岸線東移數十里,版圖上又出現了兩個商埠重鎮:黃姚、吳淞。先講講黃姚,南宋開禧年間已經逐漸替代大場,成為吳淞口重要的對外貿易港。根據《宋會要輯稿》記載:“黃姚稅場系兩廣、福建、溫(州)、臺(灣)、明(州)、越(州)等郡海船輻輳之地……每月商稅,動以萬計。”黃姚鎮曾產澄泥硯、僧掌硯,現藏于上海博物館。可惜造物弄人,因為沿長江一線岸線整體崩塌,岸線回退,順治元年(1644年)這座著名集鎮漸坍入海,僅留存吳淞一根獨苗。大家千萬不要小看這小漁港。就是它,在中國自強不息,尋求革新的歷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上海在鴉片戰爭之后淪為租借地,被迫實行開放的這段歷史,相信大家都已爛熟于心,而這自然也會影響租借地周邊地區的發展方向。首先就是租借地進出貨物運輸怎么辦?當時上海大宗物品海上貿易進出唯一的通道就是吳淞口。上海開埠沒幾年,外國人就開始動起吳淞口的主意。為杜絕外國人要求開辟吳淞為租界的野心,根據當時國際通行慣例,凡國際商埠口岸,任何國家不得占為己有。光緒二十四年( 8)三月,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劉坤一向清政府奏請將吳淞自動辟為商埠,清政府準奏。同年八月十一日( 8年9月26日),吳淞開埠工程總局成立,標志吳淞正式對外開埠。大家不要小看這一歷史事件,這可是我國第一次自主開埠,它生動地體現了吳淞文化中向海而生,自強革新的門戶精神。
回顧一下寶山成陸的歷史,始于南朝先民定居,興于南宋之后江南地區的整體經貿發展,期間也伴隨過海岸線變遷的此消彼長。 0年之后,伴隨人類在全球的流動提速,寶山沿海先后出現海防炮臺、自主開埠和國防軍港等各種岸線功能。應該講,寶山成陸的過程也是海洋文明與大陸文明交織形成地緣文化DNA不斷遺傳和發展的過程,是我國沿海地區發展的一個縮影。
。推薦閱讀: